春节!申遗成功!纪嘟嘟带你玩转福建民俗
时间:2024-12-24 作者:佚名
来源:福建省纪委监委 0
嘿,小伙伴们,告诉你们一个超级燃的好消息!2024年12月4日,咱们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啦!
来来来
在这个大好日子里
让纪嘟嘟这个“非遗小导游”
带大家在福建走一遍
看看那些与“春节”相关的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漳州木版年画,源起七百多年前的宋末,其制作工艺极为繁复,需将墨线稿反贴在梨木上,经过阴干、渗油、再阴干,待油脂浸润模板后进行雕刻。
匠人们要先在木板上
以“发刀”“衬刀”“挑刀”“复刀”
勾勒出或粗或细的挺拔线条
然后就像玩“印刷术”一样
“先印色版,再印墨色版”分版分色
层层叠叠套印
把图案印在纸上
雕版分阳版和阴版两种
印制“幼神”人物背景色(红)的版为阴版
这阴版的刻法和用法
那可是全国独一份儿
简直就是非遗界的“黑科技”!
再来说说灯彩又可以叫泉州花灯,那可是历史悠久,从唐代就开始流行了。
灯彩(泉州花灯)是中国南派花灯工艺的代表,造型精巧富丽、绘画颜色鲜艳、装饰图案华美,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灯彩(泉州花灯)
不仅造型独特
工艺也是一绝
刻纸、针刺、料丝镶装
听着就让人大为震撼!
说到元宵节,那热闹劲儿可别提了!马尾和马祖的元宵节俗,那可是两岸人民的共同记忆。
“天下上元,灯烛之盛,无逾闽中。” 马尾、马祖位于闽江出海口两岸,相隔不到一百海里。“两马同春闹元宵”,送花灯、闹花灯,两岸人民的心都连在一起了。
改革开放以来,两岸民间交流不断加强,“元宵节·马尾—马祖节俗”作为首个由两岸联合申报并获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俗活动,已成为“两马”乡亲互相往来、同庆佳节的盛会。
南安英都拔拔灯会,那可是个力气活儿!村民们拉着灯绳,就像古代纤夫拉纤行船一样,场面壮观极了。
正月初九,由来自英都镇不同村落的队伍连成万米长拔拔灯,在昭惠庙前汇集,拔拔灯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这个活动不仅好玩
还反映了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简直就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泉州的闹元宵习俗也是一绝,挂灯、送灯、观灯、点灯、游灯,应有尽有。猜灯谜、“妆人”等文艺活动也是层出不穷,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玩得不亦乐乎!
泉州闹元宵习俗流传于福建泉州各县,以灯会为主要表现形式,流布至漳州、厦门、台湾等地。泉州方言“灯”、“丁”同音,“出灯”同于“出丁”,寓意人丁兴旺。
泉州闹元宵习俗是一项全民性活动
届时满城出动 人流如织
一派兴旺热闹景象
还有闽台东石灯俗,海峡两岸的两个东石村,共同传承着一种独一无二的元宵灯俗——“闽台两东石,共数一宫灯"。
东石数宫灯活动每年正月十三开始,为期三天,闽台两东石上一年新结婚的新郎官都把新娘陪嫁的宫灯挂到"三公宫"里,元宵午夜时分,众新郎官齐集三公宫,主事者通报今年台湾及本地的宫灯数,共庆两岸人丁兴旺。
每到元宵
两地人民一起点亮宫灯
那场面简直就是
“两岸灯火明如昼,共赏元宵月正圆”!
大田板灯龙也是元宵节的重头戏,村民们舞动着板灯龙,就像是在舞动一条真正的龙一样。
板灯龙在唐末传入大田,长期盛行不衰,一直承沿至今。如今,早已成为大田全民参与的民俗活动。各村汇聚来的板龙几百节为常见,最多时达千余节,总长3000多米,蔚为壮观。欢腾的人们用鞭炮和烟花迎接“龙”的光临,俗称“迎龙”,以祈求风调雨顺、平平安安。
枫亭元宵游灯习俗也是别具一格,参与者多达四千余人,游灯队伍浩浩荡荡,场面壮观极了。
仙游县枫亭元宵游灯始于宋代,历经千年,它的特征是娱神、娱人、驱邪迎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并通过游灯活动,共叙乡情,同娱同乐。
枫亭元宵游灯
将篝火、社火、放灯、游神等
各种古典文化和民俗文化内容
汇聚一堂
简直就是一场“民俗盛宴”!
闽西是客家的祖籍地,客家民系形成地之一。客家人在迁徙中,把古老的中原文化习俗带到这里,并与当地原有文化相互融合,形成独特的客家节庆习俗。
连城姑田游大龙
连城罗坊走古事
连城芷溪花灯……
各种民俗活动精彩纷呈
让人目不暇接
说了这么多
相信小伙伴们都对
福建省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有了一定的了解
大家可得好好保护和传承哦!
别让这些宝贝成了“绝响”!
来源丨海峡通讯、闽西日报、莆田文旅、三明发布等微信公众号
供稿丨南平市纪委监委、建阳区纪委监委
编辑丨吴茵
原文链接:http://www.fjcdi.gov.cn/cms/html/fjsjwjw/2024-12-23/208141908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